不锈钢焊接工艺中的MIG / MAG焊接(上)

不锈钢知识
金属惰性气体(MIG)焊接于1949年在美国获得专利,用于焊接铝。使用裸线电极形成的电弧和熔池由氦气保护,当时容易获得。

金属惰性气体(MIG)焊接于1949年在美国获得专利,用于焊接铝。使用裸线电极形成的电弧和熔池由氦气保护,当时容易获得。从约1952,所述方法在英国流行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焊接铝,以及用于使用CO碳钢2。 已知CO 2和氩-CO 2混合物作为金属活性气体(MAG)过程。MIG是MMA的有吸引力的替代品,提供高沉积速率和高生产力。

MIG / MAG焊接是适用于薄板和厚壁部件的多功能技术。在电极末端和工件之间产生电弧,熔化两者形成熔池。导线既作为热源(通过导线顶端的电弧)又作为接头的填充金属。导线通过一个铜导电管(导电嘴)供给焊接电流。通过围绕导线的喷嘴供给的保护气体保护熔池不受周围大气的影响。屏蔽气体的选择取决于被焊接的材料和应用。焊丝由电机驱动从卷轴送出,焊机沿焊缝移动焊炬。电线可以是实心的(简单的拉拔电线),也可以是芯线(由具有粉末状焊剂或金属填充物的金属护套形成的复合材料)。与其他工艺相比,消耗品的价格通常是有竞争力的。该过程提供高生产力,因为电线连续进给。

手动MIG / MAG焊接通常被称为半自动过程,因为焊丝进给速率和电弧长度由电源控制,但行进速度和焊丝位置均在手动控制之下。当所有工艺参数不由焊工直接控制时,也可以实现机械化,但在焊接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手动调整。当焊接过程中不需要手动干预时,该过程可以被称为自动。

该过程通常在导线带正电的情况下运行,并连接到提供恒定电压的电源。焊丝直径(通常在0.6-1.6mm之间)和焊丝进给速度的选择决定了焊接电流,因为焊丝的退火速率将与进给速度形成平衡。

金属转移模式
金属从电极转移到焊池的方式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艺的操作特征。有三种主要的金属转移模式:短路/浸;液滴/喷雾;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