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技术人士应了解的不锈钢加工制造术语(下)

不锈钢知识
承接《非技术人士应了解的不锈钢加工制造术语(上)》,继续来了解还有哪些常用术语。

承接《非技术人士应了解的不锈钢加工制造术语(上)》,继续来了解还有哪些常用术语。

双工:具有混合奥氏体和铁素体相的钢,旨在生产具有比奥氏体类型更好的应力腐蚀开裂性的较高机械强度钢。

疲劳(耐力):在大量应力反转时由振荡(循环)应力(例如振动)引起的渐进的机械故障机制。马氏体钢易疲劳,其他类型更耐磨。

铁素体:钢中的一个阶段,具有“体心立方”(bcc)原子结构的最小构造块,即立方体的八个角的一个原子,立方体中心的一个原子。具有这种结构的铁素体不锈钢包括1.4016(430),具有磁性。

硬化:通常与热处理工艺(奥氏体化和回火)有关,但是冷加工也增加了奥氏体不锈钢的硬度。硬度是抗压痕或刮痕,参考强化,这是拉伸性能的增加。

热的工作:高于钢的再结晶温度的变形(锻造)。随着工作的进行,这里的金属不断退化。冷却至环境温度时强度不增加,热加工后不需退火。

L等级:主要应用于304L(1.4307)和316L(1.4404)。低于0.030%碳的钢,以防止热循环期间的敏化,特别是焊接。

马氏体:钢中的相具有高硬度的特征,但可以是脆性的。当碳/铬(马氏体不锈钢)在热处理期间从其奥氏体化温度迅速冷却时形成。马氏体不锈钢包括1.4021(420)等级。

正火:一种在临时冷却退火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形式,用于保留先前冷加工过程中的一些结构破坏。

被动:表面状况使钢材耐腐蚀,即被动膜在现行条件下稳定。不锈钢旨在在保持被动状态的条件下使用。

钝化:通常使用硝酸进行表面氧化处理,以促进在钢表面形成透明的防腐蚀层。这些处理只适用于可能受到阻碍的自然钝化过程的立即使用的复杂加工零件。

渗透性:磁特性的有关自己的能力的材料由永久磁铁吸引或受磁场的影响。当退火时,奥氏体不锈钢例如1.4301(304)的相对渗透率水平刚刚高于1,据说是非磁性的。由于磁性马氏体相的形成,磁导率可以通过冷加工或冷却到零下来而增加。

pH值:用于显示溶液的氢离子浓度的标度。酸的pH值介于1和6之间,碱(碱)在8至14之间,水(中性)的值为7。

酸洗:去除表面金属薄层的化学(通常为酸)处理。硝酸酸洗也可用来除去不锈钢表面的铁污染物。

点蚀:经常与环境中存在氯化物相关的局部腐蚀(攻击)形式。

沉淀硬化:通过热处理生产的强化机制。只能使用特殊配方的钢,例如1.4542(17 / 4PH),1.4594(FV 520B)。与普通马氏体钢(例如1.4021(420),1.4057(431))相比,具有更好的冲击韧性的高强度。耐腐蚀性通常与1.4301(304)类似。

缩放温度:高于该温度的空气中出现任意的表面氧化速率。通常表示为每单位表面积每个指定时间单位的体重增加,例如gm / cm 2 /小时。

致敏:由于保持或通过特定的高温范围,可能降低耐蚀性(通常与晶间侵蚀相关)。焊接腐蚀是一个旧的术语。由于碳化铬的形成而导致钢基体中的Cr的损失。

稳定:通过向钢中加入少量的钛或铌,使钢更能抵抗晶间腐蚀敏化。1.4541(321),1.4550(347)和1.4571(316Ti)是稳定等级的例子。

减轻压力:进行热处理,以减少冷却后的内部(残余)应力。改善耐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拉伸成型:一种冷成型方法,其中通过压制工具将片材拉入模具中,并且片材的边缘被限制以形成深杯状或碗状。压制的侧壁在成型期间变薄,但是冷加工引起的这些区域中的断裂可能会受到深拉深的影响。通过使用特殊配方的1.4301(304)类型,一片钢材生产的水槽通常会拉伸成型。

回火:马氏体不锈钢硬化/强化热处理的第二阶段。提高韧性,但强度和硬度有一定的损失。

韧性:材料承受突然冲击的能力。尽管所有不锈钢在常温下均具有可接受的韧性水平,但大多数与碳和合金钢相同的不锈钢显示出在低温下向脆性的转变。相比之下,奥氏体不锈钢并不表现出这种性能,因此用于低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