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板冶金中的强度与硬度区别(下)
不锈钢知识不锈钢板的转变硬化是热淬火回火热处理循环。它被用来调整强度和延展性以满足特定的应用要求。转化强化有如下三个步骤。
通过加热到转换温度50-100 °F,使钢完全变成奥氏体。这就是所谓的奥氏体化。
淬火钢,也就是冷却速度非常快,以至于不能形成珠光体和铁素体(或珠光体和渗碳体)的平衡材料,唯一剩下的就是过渡组织马氏体。这里的想法是形成100%的马氏体。
通过马氏体不锈钢的回火来降低脆性,这需要加热,但要保持温度低于A1。通常情况下,这意味着温度在400到1300华氏度之间,这使得一些马氏体变成珠光体和渗碳体。然后让一块缓慢的空气冷却。
通过使用适当的热处理并选择合适的碳量的钢材,可以获得几乎任何硬度和延展性的组合以满足特定的要求。请记住,形成的珠光体和渗碳体越多,钢的韧性和脆性就越高。相反,更多的马氏体意味着延展性更低但硬度更高。
另外还有沉淀硬化过程中的晶粒结构变化。钢的晶粒尺寸取决于奥氏体化温度。当将要转变的钢加热到略高于其A 3温度,然后冷却至室温时,就会发生晶粒细化。细晶粒提供更好的韧性和延展性。
奥氏体化温度高于1800华氏度一般会导致粗大的奥氏体晶粒结构,这些粗晶钢在强度,延展性和韧性方面通常不如细晶钢。钢锻件和铸件经常被标准化,以改善其晶粒结构。
焊接会影响淬火。当将两块硬化钢焊接在一起时,其影响程度如下所述。
首先认识到焊接接头不仅仅是焊接热影响区域的整个热影响区(HAZ)。定义为基体金属的机械性能或微观结构已被焊接,钎焊,钎焊或热切割的热量所改变的部分,热影响区有时可能相当大。
其次,这取决于使用什么形式的强化。例如,加工硬化的金属在HAZ中基本上重结晶和软化。固溶体硬化的金属在熔合线旁边会有少量晶粒生长,但通常只有几个晶粒宽度,对金属的性能几乎没有影响。
在以前的热处理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淬透性以形成马氏体或已经形成马氏体的转变硬化的合金与固溶硬化金属反应非常类似:除了在熔合线处的小晶粒生长之外,与其他硬化技术相比,HAZ几乎没有变化。沉淀硬化的金属经历了一些复杂的变化,但其结果类似于加工硬化的金属:HAZ中的基体金属经历退火循环并软化。